唐朝宰相魏征,辅佐唐大宗长达17年,进谏数 百次,且多被太宗采纳。他的进谏技巧,自有不可忽视的能 耐。依笔者看,他的建言多半充满逻辑力量,令人不得不折 服。举例来说,贞观六年,唐代处于太平盛世,群臣奏请唐 太宗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,以显文治武功。唯独魏征一人 反对,认为此时封禅不妥。看他怎么说吧!
“陛下功业虽高,但恩泽尚未遍及全国;国家虽已太平, 但物资还不丰富;外邦虽已臣服,但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; 祥瑞虽多次出现,但法网还嫌繁密;收成虽说不错,但仓库 还嫌空虚。所以,我以为此时不宜举行封禅。”魏征一口气举出5个特殊事实,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, 得出“不可封禅”这一结论,具有一定的说服力,使得本来 打算接受群臣奏请前往泰山封禅的太宗沉默不语。魏征见进 谏开始奏效,接着又说:“一个刚刚病愈的人,就让他马上扛上一石米日行百里, 这样做肯定不行。那么,我们国家刚刚医治好战乱创伤,元 气还没有恢复,就急于向上天报告功成,当然有欠妥当。”魏征采用类比推理,已使唐太宗动心。于是,又进一步 说•• “再说,东封泰山,万乘千骑,要耗费大量资财,若再 遇上灾荒、风雨驟变、不明事理的人横生是非,那后悔就来 不及了! ”
魏征的三段谏词,步步进逼,最后得出不容置疑的结 论。唐太宗三思后,欣然接受了他的进谏,停止了封禅。魏征的建言故事太多,在此不多举例。笔者要说的是,魏 征的说辞,都是事先布局、准备充足才讲的。唯有事先做好功 课,在发言时才能铿锵有力,振振有词。的确,古代的臣子向皇上建言时,留下了相当庞大的实 际案例、精彩的故事。如今,虽然“皇帝的时代过去了,可是 皇权思想仍然留下来”,部分领导仍认为自己应当“说一不 二因而,如何让领导乐于接受你的提议,是沟通学的一大课题。
以下是一个值得参考的秘诀:向领导提建议时,首先应分 辨淸楚的是,他一向是比较喜欢听你说呢?还是只喜欢让你听 他说呢?这一点判断,很重要。因为提意见和劝告时,纵然自 己觉得不错,却并不一定受领导欢迎。有时,你的意见真的不 错,但因态度过分得意,领导还会刻意地杀杀你的锐气。所以即使是好的建议,如果不注意表达方式,有时候也很 难受到重用。